中國能源問題
發布日期:2007-09-22
能源歷來是可持續發展問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次在南非召開的可持續發展世界峰會討論了其它全球性環境和發展問題。但是實際上,能源在很多問題背后都起了作用,當然能源本身也作為一個主題被討論。
公平提供能源與和能源相關的環境是我們面臨的兩大挑戰
世界上有眾多的人口,由于經濟的發展,能源是一個非常基礎的需求。要提高生活水平、發展經濟,都缺不了能源。現在就可持續發展問題來講,就有一個發達國家怎么改變它現在這種高消耗--百分之十幾的人口消耗了將近全球70%能源的狀態;而占另外占人口總數70%到80%的國家占有全世界30%左右的能源。如果發展中國家都用發達國家消費方式來搞,肯定會存在全球如何向眾多人口供應能源的問題。所以這是從能源供應的合理性和公平性上來討論--以后是不是大多數人都有可持續的安全充分的能源供應?
另一方面,能源又牽扯大量的環境問題,實際的情況是,能源本身在開發使用轉換過程中也可能造成很多嚴重的環境問題。特別是在發達國家過去經過幾十年努力,把人們傳統認為的污染問題比如二氧化硫的排放、粉塵的排放,這些能源燃燒以后灰渣的排放、甚至在能源開采過程中所產生的環境問題逐步解決后,現在又有一個全球變暖的問題,過去人們認為二氧化碳不是什么有害物質,可現在在大氣層中,由于人類和能源相關的活動造成二氧化碳的排放逐漸積累,使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逐漸升高,造成了全球環境變化--也就是全球變暖這么一個重大的危險。所以全球性環境問題也是和能源開發使用密切相關的。
所以談到可持續發展問題,既要考慮到如何在今后更加公平而充分地為全人類提供必要的能源、特別給發展中國家創造發展的機會,另一方面也要解決局部的以及全球和能源相關的環境問題。這就是我們在可持續發展能源上面面臨的兩個挑戰。
中國將耗費越來越多能源供應與環境都為人矚目
中國既是發展中國家,又是一個大國。實際上,從能源消費總量來看,中國現在在全球已經是消費第二。盡管我國GDP總值在世界上還不是第二(現在可能是第六),但是人口是世界第一。所以現在面臨在發展經濟之中必須有一個充足的能源供應問題。以后隨著經濟增長能源供應還要增加,但是我國又有人口大國問題,如果中國與發達國家采取同樣的能源消耗方式,如何供應中國的能源就成了問題,因為中國現在一個國家人口比現在所有發達國家人口加起來還多。雖然美國能源消耗比我國多,但美國人口只是中國的不到四分之一,如果我國跟美國一樣的消費能源,我國一國就要耗費現在全世界60%到70%甚至更多的能源。這在實際上也不可能。
所以中國現在面臨兩個問題,一個是如何在經濟發展中給中國找到更充分的能源供應;另一個是怎么提高能源效率,因為我國現在不能夠簡單地重復發達國家已經走過的路。第二個問題中國現在還沒有完全解決、或者距離達到這個目標還很遠,還存在與能源相關的環境污染問題。當然以后中國能源越用越多,也會成為溫室氣體排放大國,在這個事情上可能受到國際壓力和自己應該擔負的責任越來越重,這都是面臨的困難。
中國既要發達又得避免目前發達國家的高能耗
從人類發展歷史過程來看,目前的經濟發達水平和人均能源消耗可以說成正相關關系。雖然即使在發達國家也各有千秋,有的國家像美國、加拿大可能能源效率不是特別高,人均能源消耗高得很多,甚至比一般的發達國家還高;也有一些發達國家相對人均能源就少一些,總體上看,大約從每人三噸到七噸標煤甚至更高。但是一般來講,從現在的情況看,凡是達到一個發達的水平,人均能源消費是比較高的。比如OECD(發達國家集團)的人均能源消費就在四噸標油左右,這大約是中國人均消費的7倍。
當然按照官方匯率計算,現在中國GDP人均總值還很低(不到1000美元),而我國現在人均能源消費也只不到一噸標煤,所以比美國要差10多倍,比一般的發達國家平均水平要差7倍。所以我國今后究竟怎么既要發達又能避免目前發達國家這樣很高的人均能耗,這也是我們急待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
中國不可能走"先污染后治理""先使用后提效"的路
在發達國家發展過程、特別是工業化過程中,大多數都走過一個先污染后治理的過程,因為人們一開始不認識污染問題,后來這造成很多與人們直接相關的害處。比如英國的"倫敦霧事件"、日本的"痛痛病"之類的現象,都是一些與工業、能源有關的活動,當時大家不認識它是污染,直到最后把人身體健康、或者其它生產力破壞了,大家才發現要治理了。對中國來說,第一,人家犯過的錯誤我們就不要再犯了,所以從現在開始就要注意環境保護。 第二,中國人多,一開始就浪費不起,也不可能走先充分使用然后再提高效率的路,必須從現在開始就提高能源效率,用比較少的能源來創造更高的國民生產總值和社會財富。這是中國應該從發達國家走過的路、或者它的經驗教訓里面吸取的重要方面。
中國能源投入產出比和能源系統效率都較低
從能源效率來講,可以又兩個指標,一個是單位能源消費能創造的GDP、就是用投入產出(投入能源能產出附加值);另一個是從技術上,也可以計算單位產品的能耗,而且還可以計算整個能源系統從挖煤、采石油、一直到煉油、發電以及終端利用,把電能最后變成機械能或其它能源服務的過程中到底有多少能源被浪費、多少能源真正變成最后有用的能源,從技術上叫能源系統的效率問題。
在這兩個方面來講,中國現在還存在比較大的差距。比如從GDP單位能耗看,我國與國際先進國家(發達國家)相比可能有好幾倍的差距;從能源系統效率、單位能耗方面也是如此,比如一些產品的能耗(主要產品像鋼鐵、其它冶金產品、重要化工產品、一些高耗能的建材)有的差10%,有的差30%,也有的差得更多,50%、70%都有。當然這幾年有很大進步。
從能源系統效率目前的不同計算看,中國能源效率大約是30%左右,(也有專家認為,把開采之中沒有把開采出來的資源也用起來,這樣我國的效率就更低,當然這個計算有的時候說不清楚。)人們估計發達國家現在已經達到40%甚至50%左右。所以我國在這方面的差距還是存在的。
二元經濟結構造成中國相對落后
造成中國在這兩個方面與發達國家有差距的原因比較復雜。一個要承認歷史,中國現在處于一個發展過程中,正在從一個農業國家變成工業化國家,現在也沒有完全實現工業化,而且曾經有一種說法,認為工業總產值大于農業總產值就是工業化,實際上,如果人口里還有60%或70%的人靠農業在生活,工業化就沒有完成。所以現在我國二元經濟還很嚴重,工業化過程還很長。所以在資本積累過程中,一開始不可能完全采用高新技術,國際上已經完全實現工業化的國家搞了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它的工業比較集約;我國現在既有最先進的技術,也有很落后的技術,都在被使用。這是一個過程。中國產業結構與發達國家有區別也體現在能耗方面,地方保護限制了規模經濟。
第二,從產業結構來講也是如此。因為中國的教育水平、技術開發能力、市場的容量、市場的需求與中等發達國家還有區別。所以發達國家現在主要靠高附加值、高技術產業來占領陣地;對一些高能耗、比較初級的原材料產業往往都退出去、或者保持比較低的水平。中國現在高附加值產業發展還受到資源、技術、能力各方面的限制。所以中國產業結構與發達國家不一樣。舉個例子。一架波音747可以賣一億多美元,其重量才100多噸,如果搞材料,這100多噸材料才幾十萬美元,這就差上萬倍,因為科技含量不一樣。當然不可能想象中國現在整個產業結構和發達國家完全一樣,中國還有這么多人在搞農業吃飯。這是一個天然的差距,即在所謂GDP能耗上的差距。我國不可能完全用先進技術,因為還有積累過程;但還有一些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市場競爭不夠、保護落后、規模經濟也不能完全實現、體制上利益分配沒有搞好的問題。比如地方保護主義、或者利益分割,寧愿搞小不搞大、寧愿家家都有不愿集中起來搞。有些規模經濟問題沒有實現,保護了一些落后的東西。所以這個兩方面的原因都有。
能源主體是煤是油爭議較大
實際上,大家現在爭論的基本不同的看法是,一種看法認為事實上,煤炭已經作為基礎能源,因為現在中國一次能源里煤炭占60%,高的達到70%、80%,中國煤炭資源比較豐富,同時煤炭也是中國比較可靠的資源,以后經濟發達也離不開煤,所以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難以改變。盡管人們說煤炭不干凈、經濟效率差,但是沒招。還有一種看法,認為從世界能源發展趨勢看,整個世界早就進入到石油天然氣時代,實際上,發達國家有的從上世紀30、40年代開始、至少在50年代后,逐漸告別以煤為基礎的能源結構,變成以石油為主要能源,現在天然氣發展得也比較快,基本上,現在石油占世界能源消費的40%左右,天然氣和煤各占約20%,其它是一些核電、水電。從中國發展、技術進步、終端需求出發,中國也避免不了走能源優質化的道路。但確實還是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采取何種能源結構應該有市場和全球視野
就我個人看法,能源究竟采取什么結構,不是主觀愿望決定,這本身是一個經濟學問題。終端需求在變化,人們生活水平在變化,而且市場競爭要求有比較高效的能源系統,要求有比較清潔的能源系統,所以在許多發達國家將能源主體變成石油天然氣,并不是因為沒有煤,比如美國和俄羅斯現在煤炭儲量比中國都大,但是他們都走石油天然氣為主體能源的路,從經濟學角度的終端需求及其要求提供的服務看,石油和天然氣可以更經濟些。我個人傾向于油氣為主體能源的觀點。中國現在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僅局限看中國有多少資源,如果從現在市場來講,現在已經看到出口對中國經濟發展有很大影響,而且中國現在也在進口大約和出口一樣多的貨物。在這種情況下,既有全球的市場觀點,也應該有全球的資源觀點,能夠使自己利用全球資源的能力逐步加強。當然,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加強,也應該有比較好的外交方面的努力,得到比較充分的石油天然氣供應也是很有可能、很有希望的,而不能把握只用中國能源還要出口上億美元的產品這種不是很實際的說法。
我國近年經濟高增長能耗下降與產業結構調整有關
實際上,1996年以前中國能源消耗還是在增長,而從1997年開始,到1998年、1999年、2000年的這3、4年間,從能源統計上看,中國能源增長突然出現一個變化,經濟增長還保持在7點多,能源消費不但沒有增長反而有所下降,特別煤炭消費大幅度下降。當然從去年開始,能源消耗總量開始增加了,今年上半年能源需求還在增加。我個人認為,能耗下降是一個比較短暫的過程。回想一下,1996年到1997年時正好是中國經濟改革達到一個轉折點,那時以市場為基本力量來配置資源基本上實現了。此前什么東西都是短缺,可1997年開始生活資料突然不用搶了,而且還出現產品競爭,品牌之間打仗、降價銷售,而且生產資料也出現了一個市場的變化。實際上,經過十幾年改革開放努力達到了一個轉折點--中國從短缺經濟進入市場經濟。當然,產業結構的變化、包括國企改革力度也在加大,過去沒有國企改革有庫存還可以接著干,現在由于有市場干預又有國企改革,市場硬約束使過去浪費型生產不能結著庫存,有庫存就沒人買,工廠要倒閉,如果是市場不對路的產品就別產了。這樣也節約了大量的過去會被浪費掉的生產力;同時經過實際能源改革,能源價格、能源分配體制都有很大變化。這樣提高了全國的能源效率。
經濟高速增長而能耗下降只是暫時性
多種因素作用,使1997年以來的這三年到四年我國能源消耗出現了世界矚目的變化。但是這還是一個過渡過程,以后的目標是爭取使能源增長速度慢于經濟增長速度,而且慢得越多越好--過去達到能源增長速度是經濟增長速度一半左右,今后如果能夠在長時間保持這個比例就是一個很大成功。事實上,我國不可能好幾年經濟是7%或8%的增長速度時能源還要降下來。如果這樣,確實就會像很多外國經濟學家、或者對中國情況不是很了解的有些人所提出的一個論據,懷疑中國經濟是否真實--物質消耗不上去,光有經濟增長速度是不是在變戲法?是不是有泡沫?人家都會產生這種想法。目前能耗的下降是短時間調整,今后不會總是這樣。現在已經開始轉過來了。能源消費還會逐漸長的。我們爭取使它不要增長太快,但是在中國經濟發展和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能源消費的增長不可避免。
從產業和產品兩方面入手倡導高效低耗
有一種觀點認為應該大力發展高效而能源消耗很低的產業。當然有一個市場條件限制--市場能不能容納是一方面,從產業政策上講,中國確實應該進行適當的引導,還是應該鼓勵發展高效--高產出、高附加值、低能耗產業。因為中國人口眾多,如果去發展所謂高能耗的像冶金、建材等基礎材料、特別是附加值比較低的東西來出口的話,中國整個能源消費會面臨如何保證能源效率和充分供應的問題,顯然這不是一個合適的方向。
另一方面,即使在同一個產業里,高效低耗也還是有不同的含義。現在推動節能化,在商品本身的能源效率方面也應該有產業政策引導。比如空調或者冰箱,雖然提供同樣的服務,也應該鼓勵發展那些效率高、電耗低、能耗低的產品,這叫產品結構的調整和鼓勵。
應該區別對待不可一刀切
如果從三大產業來看,第三產業平均比第二產業(制造業)的產出和能效方面的效果好一些。當然在第三產業里也有高有低,第二產業里,一般來講,基礎原材料這部分,冶金、化工、重化工、或者是建材,相對其它的機器制造、電子、電信、一些制藥、生物制品等等產業來講,就是現在所說的高技術產業來講,前者能耗比較高。但實際上,在高能耗部分里頭也有區別。比如化工里,完全是基礎化工的一些傳統原材料,附加值低能耗比較高;但一些精細化工、精細產品的產值也很高。所以,要很恰當地理解和應用產業引導政策,要適合市場的需要,要實事求是地做具體分析。但是確實,產業引導鼓勵高效低耗還是應該提倡的。
產業規劃不能搞一刀切。產業規劃要算經濟帳和技術帳,而不是讓搞全上不讓搞全下,這是過去的思路,太極端。現在北京把首鋼砍下去,部分搬遷,把它的產量從800萬噸壓到400萬噸。實際上,首先應該進行環境的認真考慮,因為真要花幾百億的搬遷費,還不如把首鋼好好治一治。首鋼附近弄一個水泥廠、焦化廠,好多不是首鋼的事,一塊都算首鋼的腦袋上了。環境保護也是一個人們的選擇問題,從經濟學上來講也有很多道理,比如不讓人吃這個、不讓人用那個,作為個別行為是可以的,也可以不去坐車、或者不開車、或者騎自行車,但是不能普遍要求不許開車,或者回到過去的原始狀態--那當然沒什么環境問題,人人都是種塊地燒把柴草完了,生活非常簡單。所以有時允許少數人帶頭沖得遠點;但作為一個政府規范性的、共同規則性的、社會性的、法律性的標準,就不能提。外國也是這樣。現在有一大堆環保分子開始不吃肉了,是素食者了。他認為吃肉首先破壞生態,殺任何動物都是破壞生態。當然這能不能成為一種主流、成為合理的社會引導性的趨勢還不一定,弄不好很多人會營養不良,農業也成了問題。所以在很多事情上,理性的追求與感性的沖動性追求、或者少數人偏愛性追求不一樣。不應反對素食者主張環保很好、很可愛,但從經濟學角度看,有些事少數人做沒有壞處,而要求每個人都做就很難。應該允許多種選擇。
不應該倡導奢侈型消費
當然尤其要反對奢侈性的浪費性的行為。實際上,現在有些宣傳不是在提倡樸素,而是從商業性方面鼓吹奢侈性的。最近汽車展一天到晚說什么888萬一輛車,這即使在國外也是極個別王公貴族、特別大資本家、或者演藝界大明星錢多得不得了,拿來擺牌子。中國永遠不應提倡這個東西,這個引導不對,純粹是商業炒作,從可持續發展來講就是問題。雖然那車油耗高,不但不是現實可能,而且作為精神追求也沒有必要。
我國面臨可持續發展問題還很多
人們在關注發展,發展當中就會遇到這些問題。多貴的東西也有人買,實際上,中國二元經濟很厲害,按照36%的城市人口來算,12億多乘36%也是4、5億多人,這樣的城市人口已經比任何一個發達國家城市人口都多得多,美國所謂98%的人從事非農業住在城里頭,加起來也不到3億。當然我們現在個人生活水平還不夠高,中國這個市場已經很大了。在這種情況下怎么去正確引導,這不是講政治、唱空調子--實際上,真正可持續發展也面臨著嚴峻的形勢。比如,我國計算機芯片全是進口的。手機領域在起步當初,電子部、郵電部為了保壟斷怕人進來,說通訊是保密的。其中技術上很可笑。拉登不敢有手機,為什么?一旦用手機信號別人就可以監聽主要內容,不管機器是什么品牌類型、是用中國機器還是外國機器,只要用無線兼容的手機在通訊,內容就完全保不了密,只要是無線的就有可能被截獲,完全是100%公開。所以現在很多地方(美國、中國都如此)進入某些場合一律不準帶進手機,因為手機它還可以被別人遙控監聽,即使關機也不行。必須摘掉電池。所以當時提出來因為安全問題不許外國干這干那,如果為了保護民族工業、發展自己的產業還可以說得過去;但是要拿安全來做借口有時屬于不科學。
長期以來我們在能源問題某種程度上認為自己有一個獨立能源系統,中國不進口、還出口油,外頭怎么亂我們這兒沒關系;現在一進入世界石油市場,人家一亂你也跟著亂了。實際上,只要是石油輸入國都有同樣的問題。美國是最大的石油輸入國,它最終總是歸結到能源問題,所以它采取很多措施。并不是不用石油就可以安全,這邊安全了那邊卻打起仗了,導致這邊的市場沒了,還是不安全;很多出口工廠關門也是不安全。所以安全概念要變。
第二,國際資源還是很豐富的,有大量的生態能力,最好今后幾十年內中國還趕得上。
第三,即使幾十年以后石油天然氣資源緊張了,也不會回過頭來再去用瓦特蒸汽機。社會在變化、在進步,不會回頭點菜油燈。技術進步可以使新的、更清潔、更有保障的能源來替代。沒有必要怕以后沒有現在就不用。這是杞人憂天,是一種停滯的、封閉的觀點。最近電臺廣播講大慶開發以后中國永遠摘去貧油和進口石油的帽子,這個"永遠"不對,現在已經開始進口了。
結束語
能源問題是國民經濟非常重要的問題。特別在上個世紀80、90年代,能夠發展能源并得到能源供應是很多發展經濟人所頭疼的一件事,當時拉閘限電等等大家都有回憶;現在已經走過這個階段,但在可持續能源發展問題上面臨著新的挑戰。就能源來說,不僅僅是有沒有的問題,而是優質化的問題、是環境保護的問題、是一個調整效率的問題.
公平提供能源與和能源相關的環境是我們面臨的兩大挑戰
世界上有眾多的人口,由于經濟的發展,能源是一個非常基礎的需求。要提高生活水平、發展經濟,都缺不了能源。現在就可持續發展問題來講,就有一個發達國家怎么改變它現在這種高消耗--百分之十幾的人口消耗了將近全球70%能源的狀態;而占另外占人口總數70%到80%的國家占有全世界30%左右的能源。如果發展中國家都用發達國家消費方式來搞,肯定會存在全球如何向眾多人口供應能源的問題。所以這是從能源供應的合理性和公平性上來討論--以后是不是大多數人都有可持續的安全充分的能源供應?
另一方面,能源又牽扯大量的環境問題,實際的情況是,能源本身在開發使用轉換過程中也可能造成很多嚴重的環境問題。特別是在發達國家過去經過幾十年努力,把人們傳統認為的污染問題比如二氧化硫的排放、粉塵的排放,這些能源燃燒以后灰渣的排放、甚至在能源開采過程中所產生的環境問題逐步解決后,現在又有一個全球變暖的問題,過去人們認為二氧化碳不是什么有害物質,可現在在大氣層中,由于人類和能源相關的活動造成二氧化碳的排放逐漸積累,使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逐漸升高,造成了全球環境變化--也就是全球變暖這么一個重大的危險。所以全球性環境問題也是和能源開發使用密切相關的。
所以談到可持續發展問題,既要考慮到如何在今后更加公平而充分地為全人類提供必要的能源、特別給發展中國家創造發展的機會,另一方面也要解決局部的以及全球和能源相關的環境問題。這就是我們在可持續發展能源上面面臨的兩個挑戰。
中國將耗費越來越多能源供應與環境都為人矚目
中國既是發展中國家,又是一個大國。實際上,從能源消費總量來看,中國現在在全球已經是消費第二。盡管我國GDP總值在世界上還不是第二(現在可能是第六),但是人口是世界第一。所以現在面臨在發展經濟之中必須有一個充足的能源供應問題。以后隨著經濟增長能源供應還要增加,但是我國又有人口大國問題,如果中國與發達國家采取同樣的能源消耗方式,如何供應中國的能源就成了問題,因為中國現在一個國家人口比現在所有發達國家人口加起來還多。雖然美國能源消耗比我國多,但美國人口只是中國的不到四分之一,如果我國跟美國一樣的消費能源,我國一國就要耗費現在全世界60%到70%甚至更多的能源。這在實際上也不可能。
所以中國現在面臨兩個問題,一個是如何在經濟發展中給中國找到更充分的能源供應;另一個是怎么提高能源效率,因為我國現在不能夠簡單地重復發達國家已經走過的路。第二個問題中國現在還沒有完全解決、或者距離達到這個目標還很遠,還存在與能源相關的環境污染問題。當然以后中國能源越用越多,也會成為溫室氣體排放大國,在這個事情上可能受到國際壓力和自己應該擔負的責任越來越重,這都是面臨的困難。
中國既要發達又得避免目前發達國家的高能耗
從人類發展歷史過程來看,目前的經濟發達水平和人均能源消耗可以說成正相關關系。雖然即使在發達國家也各有千秋,有的國家像美國、加拿大可能能源效率不是特別高,人均能源消耗高得很多,甚至比一般的發達國家還高;也有一些發達國家相對人均能源就少一些,總體上看,大約從每人三噸到七噸標煤甚至更高。但是一般來講,從現在的情況看,凡是達到一個發達的水平,人均能源消費是比較高的。比如OECD(發達國家集團)的人均能源消費就在四噸標油左右,這大約是中國人均消費的7倍。
當然按照官方匯率計算,現在中國GDP人均總值還很低(不到1000美元),而我國現在人均能源消費也只不到一噸標煤,所以比美國要差10多倍,比一般的發達國家平均水平要差7倍。所以我國今后究竟怎么既要發達又能避免目前發達國家這樣很高的人均能耗,這也是我們急待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
中國不可能走"先污染后治理""先使用后提效"的路
在發達國家發展過程、特別是工業化過程中,大多數都走過一個先污染后治理的過程,因為人們一開始不認識污染問題,后來這造成很多與人們直接相關的害處。比如英國的"倫敦霧事件"、日本的"痛痛病"之類的現象,都是一些與工業、能源有關的活動,當時大家不認識它是污染,直到最后把人身體健康、或者其它生產力破壞了,大家才發現要治理了。對中國來說,第一,人家犯過的錯誤我們就不要再犯了,所以從現在開始就要注意環境保護。 第二,中國人多,一開始就浪費不起,也不可能走先充分使用然后再提高效率的路,必須從現在開始就提高能源效率,用比較少的能源來創造更高的國民生產總值和社會財富。這是中國應該從發達國家走過的路、或者它的經驗教訓里面吸取的重要方面。
中國能源投入產出比和能源系統效率都較低
從能源效率來講,可以又兩個指標,一個是單位能源消費能創造的GDP、就是用投入產出(投入能源能產出附加值);另一個是從技術上,也可以計算單位產品的能耗,而且還可以計算整個能源系統從挖煤、采石油、一直到煉油、發電以及終端利用,把電能最后變成機械能或其它能源服務的過程中到底有多少能源被浪費、多少能源真正變成最后有用的能源,從技術上叫能源系統的效率問題。
在這兩個方面來講,中國現在還存在比較大的差距。比如從GDP單位能耗看,我國與國際先進國家(發達國家)相比可能有好幾倍的差距;從能源系統效率、單位能耗方面也是如此,比如一些產品的能耗(主要產品像鋼鐵、其它冶金產品、重要化工產品、一些高耗能的建材)有的差10%,有的差30%,也有的差得更多,50%、70%都有。當然這幾年有很大進步。
從能源系統效率目前的不同計算看,中國能源效率大約是30%左右,(也有專家認為,把開采之中沒有把開采出來的資源也用起來,這樣我國的效率就更低,當然這個計算有的時候說不清楚。)人們估計發達國家現在已經達到40%甚至50%左右。所以我國在這方面的差距還是存在的。
二元經濟結構造成中國相對落后
造成中國在這兩個方面與發達國家有差距的原因比較復雜。一個要承認歷史,中國現在處于一個發展過程中,正在從一個農業國家變成工業化國家,現在也沒有完全實現工業化,而且曾經有一種說法,認為工業總產值大于農業總產值就是工業化,實際上,如果人口里還有60%或70%的人靠農業在生活,工業化就沒有完成。所以現在我國二元經濟還很嚴重,工業化過程還很長。所以在資本積累過程中,一開始不可能完全采用高新技術,國際上已經完全實現工業化的國家搞了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它的工業比較集約;我國現在既有最先進的技術,也有很落后的技術,都在被使用。這是一個過程。中國產業結構與發達國家有區別也體現在能耗方面,地方保護限制了規模經濟。
第二,從產業結構來講也是如此。因為中國的教育水平、技術開發能力、市場的容量、市場的需求與中等發達國家還有區別。所以發達國家現在主要靠高附加值、高技術產業來占領陣地;對一些高能耗、比較初級的原材料產業往往都退出去、或者保持比較低的水平。中國現在高附加值產業發展還受到資源、技術、能力各方面的限制。所以中國產業結構與發達國家不一樣。舉個例子。一架波音747可以賣一億多美元,其重量才100多噸,如果搞材料,這100多噸材料才幾十萬美元,這就差上萬倍,因為科技含量不一樣。當然不可能想象中國現在整個產業結構和發達國家完全一樣,中國還有這么多人在搞農業吃飯。這是一個天然的差距,即在所謂GDP能耗上的差距。我國不可能完全用先進技術,因為還有積累過程;但還有一些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市場競爭不夠、保護落后、規模經濟也不能完全實現、體制上利益分配沒有搞好的問題。比如地方保護主義、或者利益分割,寧愿搞小不搞大、寧愿家家都有不愿集中起來搞。有些規模經濟問題沒有實現,保護了一些落后的東西。所以這個兩方面的原因都有。
能源主體是煤是油爭議較大
實際上,大家現在爭論的基本不同的看法是,一種看法認為事實上,煤炭已經作為基礎能源,因為現在中國一次能源里煤炭占60%,高的達到70%、80%,中國煤炭資源比較豐富,同時煤炭也是中國比較可靠的資源,以后經濟發達也離不開煤,所以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難以改變。盡管人們說煤炭不干凈、經濟效率差,但是沒招。還有一種看法,認為從世界能源發展趨勢看,整個世界早就進入到石油天然氣時代,實際上,發達國家有的從上世紀30、40年代開始、至少在50年代后,逐漸告別以煤為基礎的能源結構,變成以石油為主要能源,現在天然氣發展得也比較快,基本上,現在石油占世界能源消費的40%左右,天然氣和煤各占約20%,其它是一些核電、水電。從中國發展、技術進步、終端需求出發,中國也避免不了走能源優質化的道路。但確實還是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采取何種能源結構應該有市場和全球視野
就我個人看法,能源究竟采取什么結構,不是主觀愿望決定,這本身是一個經濟學問題。終端需求在變化,人們生活水平在變化,而且市場競爭要求有比較高效的能源系統,要求有比較清潔的能源系統,所以在許多發達國家將能源主體變成石油天然氣,并不是因為沒有煤,比如美國和俄羅斯現在煤炭儲量比中國都大,但是他們都走石油天然氣為主體能源的路,從經濟學角度的終端需求及其要求提供的服務看,石油和天然氣可以更經濟些。我個人傾向于油氣為主體能源的觀點。中國現在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僅局限看中國有多少資源,如果從現在市場來講,現在已經看到出口對中國經濟發展有很大影響,而且中國現在也在進口大約和出口一樣多的貨物。在這種情況下,既有全球的市場觀點,也應該有全球的資源觀點,能夠使自己利用全球資源的能力逐步加強。當然,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加強,也應該有比較好的外交方面的努力,得到比較充分的石油天然氣供應也是很有可能、很有希望的,而不能把握只用中國能源還要出口上億美元的產品這種不是很實際的說法。
我國近年經濟高增長能耗下降與產業結構調整有關
實際上,1996年以前中國能源消耗還是在增長,而從1997年開始,到1998年、1999年、2000年的這3、4年間,從能源統計上看,中國能源增長突然出現一個變化,經濟增長還保持在7點多,能源消費不但沒有增長反而有所下降,特別煤炭消費大幅度下降。當然從去年開始,能源消耗總量開始增加了,今年上半年能源需求還在增加。我個人認為,能耗下降是一個比較短暫的過程。回想一下,1996年到1997年時正好是中國經濟改革達到一個轉折點,那時以市場為基本力量來配置資源基本上實現了。此前什么東西都是短缺,可1997年開始生活資料突然不用搶了,而且還出現產品競爭,品牌之間打仗、降價銷售,而且生產資料也出現了一個市場的變化。實際上,經過十幾年改革開放努力達到了一個轉折點--中國從短缺經濟進入市場經濟。當然,產業結構的變化、包括國企改革力度也在加大,過去沒有國企改革有庫存還可以接著干,現在由于有市場干預又有國企改革,市場硬約束使過去浪費型生產不能結著庫存,有庫存就沒人買,工廠要倒閉,如果是市場不對路的產品就別產了。這樣也節約了大量的過去會被浪費掉的生產力;同時經過實際能源改革,能源價格、能源分配體制都有很大變化。這樣提高了全國的能源效率。
經濟高速增長而能耗下降只是暫時性
多種因素作用,使1997年以來的這三年到四年我國能源消耗出現了世界矚目的變化。但是這還是一個過渡過程,以后的目標是爭取使能源增長速度慢于經濟增長速度,而且慢得越多越好--過去達到能源增長速度是經濟增長速度一半左右,今后如果能夠在長時間保持這個比例就是一個很大成功。事實上,我國不可能好幾年經濟是7%或8%的增長速度時能源還要降下來。如果這樣,確實就會像很多外國經濟學家、或者對中國情況不是很了解的有些人所提出的一個論據,懷疑中國經濟是否真實--物質消耗不上去,光有經濟增長速度是不是在變戲法?是不是有泡沫?人家都會產生這種想法。目前能耗的下降是短時間調整,今后不會總是這樣。現在已經開始轉過來了。能源消費還會逐漸長的。我們爭取使它不要增長太快,但是在中國經濟發展和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能源消費的增長不可避免。
從產業和產品兩方面入手倡導高效低耗
有一種觀點認為應該大力發展高效而能源消耗很低的產業。當然有一個市場條件限制--市場能不能容納是一方面,從產業政策上講,中國確實應該進行適當的引導,還是應該鼓勵發展高效--高產出、高附加值、低能耗產業。因為中國人口眾多,如果去發展所謂高能耗的像冶金、建材等基礎材料、特別是附加值比較低的東西來出口的話,中國整個能源消費會面臨如何保證能源效率和充分供應的問題,顯然這不是一個合適的方向。
另一方面,即使在同一個產業里,高效低耗也還是有不同的含義。現在推動節能化,在商品本身的能源效率方面也應該有產業政策引導。比如空調或者冰箱,雖然提供同樣的服務,也應該鼓勵發展那些效率高、電耗低、能耗低的產品,這叫產品結構的調整和鼓勵。
應該區別對待不可一刀切
如果從三大產業來看,第三產業平均比第二產業(制造業)的產出和能效方面的效果好一些。當然在第三產業里也有高有低,第二產業里,一般來講,基礎原材料這部分,冶金、化工、重化工、或者是建材,相對其它的機器制造、電子、電信、一些制藥、生物制品等等產業來講,就是現在所說的高技術產業來講,前者能耗比較高。但實際上,在高能耗部分里頭也有區別。比如化工里,完全是基礎化工的一些傳統原材料,附加值低能耗比較高;但一些精細化工、精細產品的產值也很高。所以,要很恰當地理解和應用產業引導政策,要適合市場的需要,要實事求是地做具體分析。但是確實,產業引導鼓勵高效低耗還是應該提倡的。
產業規劃不能搞一刀切。產業規劃要算經濟帳和技術帳,而不是讓搞全上不讓搞全下,這是過去的思路,太極端。現在北京把首鋼砍下去,部分搬遷,把它的產量從800萬噸壓到400萬噸。實際上,首先應該進行環境的認真考慮,因為真要花幾百億的搬遷費,還不如把首鋼好好治一治。首鋼附近弄一個水泥廠、焦化廠,好多不是首鋼的事,一塊都算首鋼的腦袋上了。環境保護也是一個人們的選擇問題,從經濟學上來講也有很多道理,比如不讓人吃這個、不讓人用那個,作為個別行為是可以的,也可以不去坐車、或者不開車、或者騎自行車,但是不能普遍要求不許開車,或者回到過去的原始狀態--那當然沒什么環境問題,人人都是種塊地燒把柴草完了,生活非常簡單。所以有時允許少數人帶頭沖得遠點;但作為一個政府規范性的、共同規則性的、社會性的、法律性的標準,就不能提。外國也是這樣。現在有一大堆環保分子開始不吃肉了,是素食者了。他認為吃肉首先破壞生態,殺任何動物都是破壞生態。當然這能不能成為一種主流、成為合理的社會引導性的趨勢還不一定,弄不好很多人會營養不良,農業也成了問題。所以在很多事情上,理性的追求與感性的沖動性追求、或者少數人偏愛性追求不一樣。不應反對素食者主張環保很好、很可愛,但從經濟學角度看,有些事少數人做沒有壞處,而要求每個人都做就很難。應該允許多種選擇。
不應該倡導奢侈型消費
當然尤其要反對奢侈性的浪費性的行為。實際上,現在有些宣傳不是在提倡樸素,而是從商業性方面鼓吹奢侈性的。最近汽車展一天到晚說什么888萬一輛車,這即使在國外也是極個別王公貴族、特別大資本家、或者演藝界大明星錢多得不得了,拿來擺牌子。中國永遠不應提倡這個東西,這個引導不對,純粹是商業炒作,從可持續發展來講就是問題。雖然那車油耗高,不但不是現實可能,而且作為精神追求也沒有必要。
我國面臨可持續發展問題還很多
人們在關注發展,發展當中就會遇到這些問題。多貴的東西也有人買,實際上,中國二元經濟很厲害,按照36%的城市人口來算,12億多乘36%也是4、5億多人,這樣的城市人口已經比任何一個發達國家城市人口都多得多,美國所謂98%的人從事非農業住在城里頭,加起來也不到3億。當然我們現在個人生活水平還不夠高,中國這個市場已經很大了。在這種情況下怎么去正確引導,這不是講政治、唱空調子--實際上,真正可持續發展也面臨著嚴峻的形勢。比如,我國計算機芯片全是進口的。手機領域在起步當初,電子部、郵電部為了保壟斷怕人進來,說通訊是保密的。其中技術上很可笑。拉登不敢有手機,為什么?一旦用手機信號別人就可以監聽主要內容,不管機器是什么品牌類型、是用中國機器還是外國機器,只要用無線兼容的手機在通訊,內容就完全保不了密,只要是無線的就有可能被截獲,完全是100%公開。所以現在很多地方(美國、中國都如此)進入某些場合一律不準帶進手機,因為手機它還可以被別人遙控監聽,即使關機也不行。必須摘掉電池。所以當時提出來因為安全問題不許外國干這干那,如果為了保護民族工業、發展自己的產業還可以說得過去;但是要拿安全來做借口有時屬于不科學。
長期以來我們在能源問題某種程度上認為自己有一個獨立能源系統,中國不進口、還出口油,外頭怎么亂我們這兒沒關系;現在一進入世界石油市場,人家一亂你也跟著亂了。實際上,只要是石油輸入國都有同樣的問題。美國是最大的石油輸入國,它最終總是歸結到能源問題,所以它采取很多措施。并不是不用石油就可以安全,這邊安全了那邊卻打起仗了,導致這邊的市場沒了,還是不安全;很多出口工廠關門也是不安全。所以安全概念要變。
第二,國際資源還是很豐富的,有大量的生態能力,最好今后幾十年內中國還趕得上。
第三,即使幾十年以后石油天然氣資源緊張了,也不會回過頭來再去用瓦特蒸汽機。社會在變化、在進步,不會回頭點菜油燈。技術進步可以使新的、更清潔、更有保障的能源來替代。沒有必要怕以后沒有現在就不用。這是杞人憂天,是一種停滯的、封閉的觀點。最近電臺廣播講大慶開發以后中國永遠摘去貧油和進口石油的帽子,這個"永遠"不對,現在已經開始進口了。
結束語
能源問題是國民經濟非常重要的問題。特別在上個世紀80、90年代,能夠發展能源并得到能源供應是很多發展經濟人所頭疼的一件事,當時拉閘限電等等大家都有回憶;現在已經走過這個階段,但在可持續能源發展問題上面臨著新的挑戰。就能源來說,不僅僅是有沒有的問題,而是優質化的問題、是環境保護的問題、是一個調整效率的問題.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