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競合時代水泥群雄競合手段之分析
核心提示:市場經濟的兩個主要發展階段分別是自由競爭階段和寡頭壟斷階段。如果說,這兩個階段中間有一個過渡階段,我們可以理解為競合階段。在競合階段,企業之間有你死我死的激烈競爭,也有各懷心思的求生合作,這是一個不穩定的階段。這種競爭與合作的關系,手法多變,花樣百出,這種狀況的改變要最終等到優勢企業一統或兩三分天下,形成寡頭壟斷的格局,才會改變。
市場經濟的兩個主要發展階段分別是自由競爭階段和寡頭壟斷階段。如果說,這兩個階段中間有一個過渡階段,我們可以理解為競合階段。在競合階段,企業之間有你死我死的激烈競爭,也有各懷心思的求生合作,這是一個不穩定的階段。這種競爭與合作的關系,手法多變,花樣百出,這種狀況的改變要最終等到優勢企業一統或兩三分天下,形成寡頭壟斷的格局,才會改變。
當下的中國水泥行業英雄輩出,筆者簡單不全面地羅列群英譜如下:
中國建材集團:自由競爭階段各個企業間的過度競爭,導致各企業難以為繼,恰逢這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中國建材集團奉天承運,應時而起,救各路小諸侯于水火之中,其規模迅速擴大,轄南方、中聯、西南、北方四大板塊,產能據稱已達4.5億噸之巨。
海螺水泥等:以海螺水泥為代表,還有紅獅、山水、天瑞等民企,華潤、臺泥、亞泥等“外企”,中材、華新、冀東、金隅等老“國企”,也歷經自由競爭階段的搏殺并勝出,規模也不小,單就水泥產能而言,可能都可進入全球水泥30強之列。
金峰水泥等:還有許多在競爭中生存下來的企業,如金峰、上峰、塔牌、鶴林等等,也活下來了,并且各有一套,活得好像也還自在,并時不時的到超級大佬門前表演一下、搞幾斧頭。
在過去的2013年里,這些企業都獲得了較好的收益,并都在繼續不斷地精煉著各自的制勝法寶。
中國建材:作為行業老大的中國建材,通過近十年的跑馬圈地,規模迅速做大,市場控制力和盈利能力明顯增強,但還是背負著在負債率和商譽過高的情況下,滿足資本市場對企業盈利期望的重負。僅以財務費用而論,預計其每噸水泥攤銷在30元以上。這就決定了中國建材必須賣“高價水泥”,必須執行“價本利”,必須建設“核心利潤區”。在此過程中,他們對同行采取協調讓步的手段,不斷地讓出部分市場以維持價格的穩定和提升,這樣的過程一再發生,對此,他們殫精竭慮、痛苦不堪,但又不敢輕易翻臉。
海螺水泥:擁有多條萬噸線,以自建5000t/d線為主導生產線的行業巨頭海螺水泥,通過十多年的發展,規模也迅速做大,市場控制力和盈利能力一直超強,并且負債率很低。對于海螺水泥來說,只要有合理的利潤,適當地保持較低的價格,是實現行業長治久安的需要,對他們來說,如果水泥價格過高,利潤水平太好,不是很好的事情。長期保持自己有肉吃、讓別人喝點湯,才不失為維持行業盈利龍頭地位的高招。
其它的大型企業:其它的大型企業,或學習著海螺經驗,大肆復制建設新線;或學習著中建材兼并重組,迅速擴大規模;或兼而學之,雙管齊下。從目前情況看,總體效果還好。這些企業中的成本優勢企業,不斷地侵蝕其它企業的地盤,因為他們斷定,“宋高宗”們是沒有采取其它辦法的可行性的,只能是永遠地向他們妥協,他們也借此獲得了超額的市場份額和利潤。這些企業中的其它企業,可能并不具備明顯的成本領先優勢,他們喜歡和中建材一樣,還是比較熱衷于“價本利”,謀求每年多少有個不錯的收成。
部分優勢的中型企業:他們信奉大樹底下好乘涼的邏輯,緊跟大企業的步伐,大企業漲價,他們適度跟進;大企業回調價格,他們跑得更快。在某種程度上,大企業對這類企業比較頭痛,為了大局,大多讓其三分。對于這種讓步,許多企業心安理得地享受著,也有部分企業不好意思,學會了讓步,但比例不多,在行情看漲時,更顯稀少。
孫子都知道,兵者,詭道也;老子又說,道可道,非常道。商戰之法,變化多端,而商戰之道,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具體而言,有許多常用的道道:
冷熱交替、順勢而為:淡季時降低價格,旺季時提升價格,是基本的也是正常有效的經營手法。降低和提升的幅度,視全年的供需形勢及周邊地區價格影響。如果全年需求形勢較好,淡季時回調會較輕,旺季時價格恢復會較快。淡季時如周邊地區價格放得比較低,本地區也需及時回調,因為周邊地區水泥大量涌入本地區,相當于增加了本地區的水泥產能,使得旺季價格無法及時順利恢復。
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水泥行業與其它行業的最大不同,是全年產能過剩,但二、四季度不過剩、三季度基本平衡、一季度過剩200%以上。優勢企業在淡季時主動回調價格擴大市場份額,并以此脅迫劣勢企業減產停產,是利用市場手段對全年的過剩產能進行有效削減和清理,對行業的產能平衡和健康發展至關重要,這一點海螺水泥經常運用,但很多人至今還是沒有明白,并因此堅決反感。旺季來臨之前是淡季,適當的超跌相當是為迎接旺季而預冷,以降低生產廠家對旺季的期待,減少庫存。淡季來了之后接著是旺季,適當的提前恢復價格相當是為了迎接旺季到來而預熱,促使行情提前啟動。
不懼冷熱、逆水行舟:淡季時不降低價格,旺季時繼續提升價格,是為了獲取高利潤的看似正常有效的經營手法。這種策略的采取,務要有幾個前提,首先,主導企業的市場占有率要高,并舍得讓出部分市場;其次,兄弟企業的覺悟要高,并積極配合;第三,周邊企業有運輸及品牌區隔,無法順利突入。如果沒有這些前提,兄弟企業乘勢拓產,周邊企業水泥紛紛涌入,主導企業勢必淪陷。逆水行舟另外一個明顯的副作用是極有可能導致旺季不旺。
某些企業選擇逆水行舟,也是迫不得已,既然上了這條道,還得一路走到底,在此,我們也需要被他們的堅忍精神所感動,并為他們給行業帶來巨大利益而心存感恩之心,并在反壟斷的前提下適當支持。
以鄰為壑:為了本區域的產銷平衡,又不想限產停產,往往可以把本區域的富裕產能拋售到其它區域,以維持本區域價格的穩定,順便牽制其它區域競爭對手的發展。長江中上游的企業把熟料及水泥銷往下游,長江流域的企業把熟料及水泥銷往浙、閩、粵、蘇沿海地區,具有天然的優勢,因為下游企業難以反制,把產品逆向銷售。
有時候,這種策略長江上中游企業也可引而不發,前提是下游企業不要大量地逆流而上、干擾上游企業的市場,最好能主動讓步,幫助上中游水泥企業消化部分產能壓力。
以和為貴:劃定疆界,劃定供貨比例,競爭各方形成默契,各占一方,互不相擾,這是許多企業追求的理想效果。以和為貴的正面效應是減少了行業內耗,改善行業短期效益;它的負面效應首先是協調的工作量巨大,討價還價永遠存在,其次是企業會逐步喪失競爭意識,靠協調制勝,結果在招致第三方強大勢力強勢介入后,可能會因為長期缺乏鍛煉而無力御敵,瞬間潰敗涂地。
釜底抽薪: 窯線企業通過收購競爭對手的富裕熟料,或自己擴大水泥粉磨能力,減少整個市場粉磨企業的熟料供應,可謂釜底抽薪之策。此一策,最適合企業總規模大,但小熟料線較多的企業運用,這樣的企業如果完全停止外銷熟料,而轉為大量收購競爭對手的富裕熟料,自會抬升熟料價格,水泥價格也就自然穩定了。至于他們的富裕熟料產能,則需像核武器一樣善加保管,作為毀滅性的儲備力量,用于威懾競爭對手,甚至可以在局部試爆一下。
嫁禍于人:有的企業在市場趨淡時,會偷偷摸摸運用各種模糊的手段降價,而且從來都不會承認,反而嫁禍于人;同樣的這些企業在行情看漲時,哪怕其發貨量超好,也往往不敢率先漲價,他們的邏輯還是其它廠家價位太低,漲價快了會丟失客戶。市場經濟這么多年了,他們還是喜歡計劃著各種說辭,總想著把客戶獨霸。
財大氣粗:部分資金富裕的企業,通過給經銷商提供授信,可以有效地把經銷商綁定在本企業,銷售價格也可有相應得提升,從而為企業獲取穩定的收益創造條件。這種模式特別適合老板親自操刀的中小企業運用,相當于開小型銀行。大型企業運用時,要把握好內控及對經銷商的控制力問題,現實往往是:企業被經銷商及與經銷商關系密切的營銷人員蒙騙、裹挾而陷入被動境地,銷售價格反而易跌難漲,甚至在旺季時還以超低價格供貨,以維護客戶關系。這些企業銷售人員的標準說法是:跌價時,“其它廠家先下跌了”,漲價時,“其它廠家會把我們客戶搶跑了”。
成本領先,現金為王:這些企業由于具備明顯的成本優勢,不懼怕價格戰。他們堅持現金為王,款到發貨,在減化資金管理流程降低資金風險的同時,有效地降低了水泥產品的資金成本。海螺水泥規模巨大,堅持款到發貨,并能始終保持產銷平衡,企業效益也一直很好,是成功的典范。
在目前的稅收體制下,售價300元/噸的水泥,假設通過3個月帳齡的賒銷提高水泥售價20元/噸,需要扣除增值稅約3元、資金成本7.5元/噸(按照年利率12%計算)、企業所得稅2元/噸后,企業所得只有約7.5元/噸左右。顯然,如果資金風險把控能力差的企業,賒銷是沒有什么意義的,如果經濟不景氣,更大的風險也是存在的。
山中為王:部分中小水泥企業,避開大企業的鋒芒,尋找國家基本建設路過的山區、西部地區,建設規模不太大的生產線,獲得了豐厚的回報。過去十年,對于國家西部開發的力度,大家估計還是不足,介入的企業獲得了成功;今后十年,還能保持這種勢頭嗎?筆者不太樂觀。
兵臨城下、迫敵決戰:
從現在的市場表象來看,行業是越來越和諧了,決戰的危險好像漸行漸遠,會一直這樣下去嗎?
假如假以時日,中國建材的核心利潤區不斷建成完善,為其積蓄實力、發動局部的統一戰爭儲備了物質基礎,它會采取行動嗎?畢竟,戰術單一,處處防御,沒有進攻點,是很被動的,中國建材的許多干部員工是窩著一肚皮氣的。
假如在不久將來的某一年,可能兩三年、可能五六年后,水泥用量大幅衰減,各個企業該如何應對?企業間的競合兵法該如何做出新的演繹,海螺水泥會抬出市場競爭的旗幟尋求決戰嗎?海螺水泥及其它水泥列強有沒有事先評估,如果能有支解中國建材的哪怕稍縱即逝的機會,他們會心動和行動嗎?如果行動得手,帶給它們的是福還是禍?
假如決戰到來,現有的中型企業會有池魚之禍嗎?她們的博弈優勢會喪失殆盡嗎?他們還有成長為大型企業的機會嗎?假如中國建材和海螺水泥聯手,能實現分區域、分步剿殺吞并這些企業的目標嗎?
以上分析僅為本人不成熟的想法,歡迎行業專家和領導給予指正。